【請問】:自己在修行上的障礙較少,但看到其他親朋好友修行有障礙,經常因為本身的因素而阻礙求法學習的機會,這時候弟子內心感到挫折,不知應該如何幫助?請上師開示。
【 回答】:
怯弱是衰敗的根本~
聖龍樹在《寶鬘論》說:「怯弱之敗不可救。」困難一直都有,但是,若於困難前心生怯弱,那麼就會被困難控制。在遭遇困難時,應當不怯弱、力爭上游。
利他心是治療怯弱的良方~
以我個人而言,當遇到很大困難,快要快要生起怯弱時,平常所唸誦《入行論》的祈願文「乃至有虛空,以及眾生住,願吾住世間,盡除眾生苦」。這有非常大的幫助;明天唸發心時會唸到此一偈頌。如同聖龍樹所說:「如地水火風,藥與荒野樹,願眾生恆時,隨意無礙用。」以這種方式發願,以這種方式串習、修習,就是治療怯弱的最好方法。在無上密續等中有說三年三月可得成就等,我們對此有養成壞習慣的危險,使我們有生起怯弱的危險,與此相較,若好好思考般若乘所說,三大阿僧祗劫或是三十、四十大阿僧祗劫,更能使內心生起雄心壯志。此外,還有菩薩不可思議的鎧甲精進等等,透由思維這些而不生怯弱,這些是去除怯弱的最好方法。
空慧也能治療怯弱~
我們心中的過失是暫時的,也會離開的。若能想通這些,現在雖然會有很多的苦,但是苦是會離開的、有邊際的,如果能夠想通這些道理,就可以打倒退怯弱。
沒有不受苦的輪迴有情~
現在所說的這些,或許有認為這是一些佛法觀念或有經驗者的思維方式;若是如此,那麼就講一個普遍的情況。在遇到困難而生怯弱時,如果只想著自己一個人,想到自己個人身上將發生一個不想要或不合理的情況,那麼心就會退卻;如果再多想一想,這個世界上有六十多億人,沒有一個人沒有焦慮或困難,或許有一些真正修行很好的人,除此以外,整體上沒有一個人無焦慮、無困難,因此,不需要叫苦所遇到的都是不對的情況,或是不適合的條件。
比如,當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擁有某些物品,也一直欲求不得,從而心中不快樂;反之,那些已擁有我們汲汲營求之物的人們,也同樣因為不如意的事而困擾。可以看到,我們希求的物,可以因為一個同樣的東西而有許多不同的困難。比如,沒錢的人想要有錢而生苦;非常有錢的人,卻又非常害怕的過日子。這都是因為不滿足而產生非常大的困苦。從各方面想想,自己的這種苦,在六十多億人當中並不只是自己單獨承受的;自己的內心中,如果認為只是自己一個人在受苦,那麼就會有承受不了、沒有希望的想法,也就會生起怯弱,有這個差別。
摘錄自 觀音